白染墨

人道山长山又断
@闲花听谢

《琅琊榜》考据


「景运二十六年,陛下尚是皇子,遭人陷害屠刀悬颈,是你的同窗伴读、后来的赤焰主帅林燮,拼死找回证据面呈先皇,才救回陛下一命。」

「景运二十九年,五王之乱血洗京城,当年林帅还是巡防营的一个统领,他亲率三百骑兵冲进禁军营,最终力保陛下登基。」

「开文十年,西晋失守,金陵围城,又是林帅,自北境千里勤王,血战三日,方平京城之乱」  
「这是开文二十年,太子主理烈州雪灾后的局面。」

「这是承平三年,誉王负责秦南八州旱灾后,巡抚写上来的折子。」

「这是承平七年……」 
「昔太祖、太宗、敬宗年间,皆有朝堂论礼。」        
「想当年惠帝膝下无子,尚不能把流落于民间的私生皇子带回。」



         wuli《琅琊榜》作为一部公认制作精良的正剧向传奇,它的世系、纪年、疆域、职官制度不得不说也非常——乱套。书设已经多到首尾不能相顾,加入剧设之后更是乱得不可开交。以上为剧设的部分台词。

        首先,它肯定跟书设「贞平XX年」无法兼容。甚至,剧里是不是压根儿没有出现过「贞平」这一年号?或者哪个片花有吗……

        似乎是把「贞平」拆成了「开文」+「承平」的样子?然后就是「元佑」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对考据强迫症影响最大,有时间把它理一理,结合已经做完的人物年龄和合理推断,尽量减少私设。

        其次,世系倒不甚要紧。反正是他们的历史。但从我们的史学角度讲,「X祖」「X宗」是庙号,「XX帝」是谥号。到隋朝我们都是习惯称呼谥号的,因为庙号本来是很高大上的东西,非有大功德不能得,汉朝还发生过取消既得庙号的事。这个礼法随社会动乱日渐荒废,东晋就已经庙号满地跑了,但南北朝直到隋仍称谥号,例如和我们大梁同名的南朝梁,也是(高祖)梁武帝萧衍、(太宗)梁简文帝萧纲、(世祖)梁元帝萧绎、梁敬帝萧方智。唐朝正式开始人人「祖」「宗」。

        再来,疆域问题,我在贴吧看到过圈内考据爱好者自制的伪地图,这个也没定准,总之在梁、渝、燕、楚四国外,还有一些小国,比如夜秦(最后起哄叛乱刷了一下存在感)、北狄(双弦弓那个地方,不知道是不是已经被琰琰灭了);书里还提到一次北齐,好像是景睿和谢弼要把豫津扔那儿去,看来很偏远;还有说谢玉出征过西?是「厉」吗我忘了……

        【纠正: 谢玉打的国家叫西夏;西厉,就是我后来在《谒金门》里发挥的那个国家,是另一个「大梁西境多战事的邻国」;这是书设。剧设则只提到「夏江和谢玉从西境调来的十万兵马」负责剿灭赤焰,省略了谢玉的个人经历。】

        梁内行政区划,翻笔记暂总结如下,不全:



        霍州:江左盟境内。发生过蝗灾,江左盟出手赈灾。书设。抚仙湖所在地。书设剧设。

        抚州:江左盟境内。成、林两族因姻亲结怨,曾求助江左盟。书设。

        静州:江左盟境内。出过巨盗,官府曾求助江左盟。书设。

        福州、徽州:是否在江左盟境内未知。这是最开始梅总跟着景睿他们进金陵的路。书设。

        黔州:江左盟境内。书设还是剧设忘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淇州:非江左盟境内。书or剧忘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廊州:江左盟总部所在地。书设剧设。

        献州:是否在江左盟境内未知。废太子谪居处。书设剧设。

        滨州:既然是「追到江左」,应属于非江左盟境内。侵地案。书设剧设。

        岳州:梅总没有事先知道,应属于非江左盟境内。赈灾行贿案。书设(?)剧设。

        青州:是否在江左盟境内未知。景琰曾在此处驻兵。剧设。

        秦州:是否在江左盟境内未知。黎刚曾请示梅长苏派了一名叫丘真的手下过去。剧设。

        【 @美人打伞询公子 太太补充:秦州沿海,有水寇,接东瀛,飞流故乡】

        烈州:是否在江左盟境内未知。沈追提及废太子曾在此处闹雪灾的时候捞了一把。剧设。

        剩下的,云南,我相信也是得分州的吧,但没提过,剧里沈追说誉王搜刮过的秦南八州是哪八州也不知道,不知道和江左盟有没有重合。



        不要把《琅琊榜》官设和真正的历史弄混,也不要把自己用的私设=________=地说成「一般认为」。但无论官设私设都可以对真正的历史有所参考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江左十四州。正史上在南北朝还没有滥置州郡的时候,北魏有二十六州,齐、梁有二十三州。那么我们就可以会心一笑,知道江左盟雄踞十四州地界、号称天下第一大帮这个设定,还是很像那么回事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再比如脱鞋问题。我们知道,《琅琊榜》在脱鞋礼上做得很不错,但独独有一个地方,在它到处脱鞋的大环境中显得违和了——那就是在朝堂上。古人认为鞋是低贱之物,多少钱的名牌鞋也没用,进屋都得脱。朝堂是第一等高贵之所,更得脱。「赞拜不名、入朝不趋、剑履上殿」,这是极大的恩宠尊荣,差不多可以篡位了。而且以前上朝也是跪坐的。我对脱鞋礼没有深入研究过,只知道南朝还是得脱鞋的,到了唐朝,就像今天说西化一样,它很胡化,好像就开始穿鞋并站着上朝。《琅琊榜》脱鞋脱得那么勤,唯独上朝是站着的且不脱鞋,或许要显得白璧微瑕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好像这部分是讲疆域的,扯到鞋了_(:з」∠)_ 赶紧最后一条,职官制度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就千万别较真。

        先说宗室吧,说到亲王郡王我只知道清朝通用,以前除了异姓王都是「亲」王,有的朝代封个美好的字眼,有的朝代以封地命名,如果是分给XX郡那么就是「XX郡王」,比如梁元帝萧绎曾是湘东郡王。

         《琅琊榜》的中央制度还是比较清晰的,三省六部。大理寺、太常寺这等机构是辅助,不冲突。至于「凤阁阁老」,随便吧(蔺少语气)。

        地方制度,我这么讲:战国秦汉郡太守,南北隋朝州刺史。唐朝专用节度使,明清才设州知府。元朝叫达鲁花赤是我现查的;明清巡抚重在「巡」,一个人管很多地儿,管军政管民政,大概不包括财政……《琅琊榜》为了显示它的架空性还真是海纳百川无奇不有


   

        今天想唠叨的就告一段落。就是说,《琅琊榜》是一部架空好剧,可以充分引起观众对各个朝代的兴趣,也很方便同人文私设,但不要把它过度代入哪段历史,否则人家真正搞历史的会尴尬;《琅琊榜》本身的两套官设有很大信息量,我列了一些,看到的考据强迫症病友们就看着玩玩用着玩玩,干脆私设也不失为最简便的办法。

        最重要的是产粮嘛!!!!!

     

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评论(16)
热度(39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白染墨 | Powered by LOFTER